2014年4月21日晚,应我部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韩水法教授在3号楼211为我部师生作了主题为《启蒙的第三要义》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何历宇教授主持。
韩水法教授认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性的制度、观念和教育的全部特征,因此“什么是启蒙?”、“如何看待理性?”是现代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韩教授独辟蹊径,通过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批判”的分析给出了全新的解答。整场讲座围绕三个讨论展开:第一,《判断力批判》中的启蒙定义的语境;第二,一般理性、共通感与启蒙;第三,理性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韩水法教授论证了理性的本质、多样性、一致性等启蒙的核心问题。
韩水法教授认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达成的共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在自然知识和人类事务等一切领域,理性乃是最高的原则。这个断言意味着,理性是一个能够进行认识并被认识的统一体系,自然是按照理性的原则构成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也是可以被操作的。这构成了启蒙的第一要义。这种启蒙观念自十八世纪起就已遭到人们的抗议。在批评者看来,它所导致的最坏结果就是对人的强制。在这种批判中,产生了启蒙的第二要义。即把理性看成是一个需要持续认识、不断探索、发现和营造的体系。启蒙的第二要义蕴含在康德关于启蒙的经典定义中,也体现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关于人的双重存在思想中。
韩水法教授提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40节中,提出了关于启蒙的第三要义,我们也由此发现了对启蒙进行重新解释的可能性。即,理性的自我认识是有局限性的,理性与理性之间不会达到完全的一致,不同领域理性之间的协调需要进行话语转换,不同理性之间的关联的可能性尚待发现。换句话说,按照启蒙的第三要义,人类的理性认识就像一张网,不同的理论构成了网上的结,但中间存在着无数的空洞,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关联也是不确定的。由此,人类的知识变得相当不确定,理性对于对象不再具有内在一致的、全面系统的解释体系。
在座师生与韩教授就当代看待启蒙理性的两条对立的思路、批判力的性质、《判断力批判》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受益匪浅。
韩水法教授报告的研究角度和方式非常深刻,他对理性及启蒙概念的批判和分析逻辑严密,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扩展了我部师生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