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20日刊发了我院贺武华教授的文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意蕴》,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当下所形成的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从属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是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以及推动物质与精神共富的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超越奋进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超越中不断前进的。在西方,教育现代化伴随文艺复兴对中世纪教育的祛魅、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公共教育运动等一系列事件而产生发展。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起步也较晚。与经济现代化一样,教育现代化也始终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进步的过程,对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一个不断向新的教育发展目标前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对后起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一个不断赶超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的过程。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认识与追求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现代化掀起了一次次奋进的浪潮: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公平化、均衡化、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终身化,等等。我国教育现代化不同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受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而是2.91亿人规模在校生的教育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它在逐梦和实现上述诸多“化”的过程中必然与“世”不同。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在克服和解决中国教育主要矛盾中勇毅前行,在努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致力于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不断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努力消除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三大差距,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成功跳出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仁人志士一度提出“中体西用”的现代化,甚至有过“西体中用”“全盘西化”等主张。教育上,从西学东渐学习日本到效法欧美,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导向学苏联,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似乎也经历了一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奋争过程。然而,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跟从所形成的“中心—外围”现代化体系是不平等、不对称的,这些都没有也不可能让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捷径和模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更是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史中艰难起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自身国情和实践,在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中逐步探索出的既顺应世界历史教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教育国情的现代化新路,是早已跳出了“中心—外围”之说、“传统与现代割裂”的现代化,是不依附于西方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集中体现为对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追赶,40多年来的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跃进史。在经历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而又突破自我、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后,我国教育现代化稳步前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正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中国教育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历史必然。正是对“四个自信”内在逻辑的自觉遵循,我国教育现代化才得以不断破解中心结构与边缘结构、本土化道路与西方化道路、传统教育与教育现代性等的关系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艰难启航,完成了“两基攻坚”,突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大学的困境,从“人人有学上”向“人人上好学”不断攀升跃进。今天,我国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学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其中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四个自信”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在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总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党领导下的伟大实践。坚持党的领导是教育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学”就是教育,凸显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了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以“科教兴国战略”为纲再次擘画蓝图,视教育、科技、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党的历次工作报告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前所未有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四位一体”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一体化部署。这是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又一次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有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到“科教兴国战略”,均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是新时代建设怎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以及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等重大认识的教育体现。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立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就是一个持续增加投入、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战略任务加以明确,强调要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坚持优先发展先手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高质量教育体系必然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人民是阅卷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始终恪守教育的人民立场,切实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诉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当下工作重点就是要加快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和全面普及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和高等教育竞争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致力于探索更加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彰显、历久弥新。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21WZQH19YB)阶段性成果)
作者:贺武华 系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巴黎澳门人娱乐网站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20日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484&eid=45907&sid=212428&idate=12_2023-01-20